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交出了一份傲人的成绩单。
尽管产业链价格上涨、海外贸易摩擦等内外因素影响着产业的持续增长,但我国光伏产业冲破困境,无论是新增装机规模、出口金额还是技术创新,均在去年创下了新的纪录。
(资料图)
在2月16日举行的“光伏行业2022年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公布了一系列数据。其中,2022年我国光伏制造端产值(不含逆变器)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95%以上;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熊敏峰表示,2022年,光伏行业成果丰硕,实现了新突破,光伏行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可以肯定的是,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从技术创新到资本融资,我国光伏产业均实现了显著发展。
但熊敏峰也进一步指出,过去一年,我国光伏行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产业链协同不够,尤其是上游硅料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光伏用地用林用草用海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影响项目落地实施;光伏强制配套产业、配置储能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储能建而不用、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收益风险加大等。”
出口规模实现“跳级式”增长
2022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应用、出口以及产值方面,均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去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55%。其中,多晶硅产量增速最快,增幅63.4%至82.7万吨。电池片产量增速居其次,为318GW,同比增长60.7%。硅片和组件去年的产量则分别为357GW、288.7GW,同比分别增长57.5%、58.8%。
在这四个主要的制造环节,随着头部企业产能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新进跨界者增多,各环节产业集中度也发生不同变化。头部企业产量集中度下滑最明显的环节是硅片,前五大厂商产量占比从2021年的84%下滑至2022年的66%。
但王勃华也表示,前十大硅片厂商产量占比几乎维持不变,且产量达5GW以上的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7家增加至14家,实现翻倍,“从整体上看集中度还是在往上走。”
组件环节的头部企业集中度同样也出现下滑,前五大厂商产量占比为61.4%,较2021年减少了2个百分点。
图片
在出口方面,过去一年,我国光伏产业出口规模增幅巨大。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增长至512.5亿美元。具体来看,组件、电池片、硅片出口额分别为423.61亿美元、38.15亿美元、50.74亿美元。且在产量方面,硅片和电池片出口产量分别增长60.8%、130.7%,增幅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84亿美元。这预示着,2022年,光伏出口则实现“跳级式”增长。而在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并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欧洲市场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14.9%,占出口总额的46%。
在内外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制造端的规模不可避免地迎来猛增。在不考虑逆变器环节的情况下,2022年,我国光伏产业制造端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4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光伏电池实验室效率屡创新高,光伏电站投资成本略有降低。
“从2018年至今的五年里,我们电池效率刷新纪录已经超过了40次,保持着平均1年8次的频率,这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王勃华指出。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披露的数据,2022年,我国企业、研究机构在晶硅电池领域刷新效率纪录14次。且在钙钛矿电池技术领域,包括纯钙钛矿电池、无机钙钛矿电池、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期,各类规格的钙钛矿电池实验室转化效率频繁被刷新。2月15日,广东脉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研发的钙钛矿室内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000lux U30光源照射下达到44.72%,为当前世界最高值。
而仅在今年2月份,先后就有三家钙钛矿电池企业发布了效率纪录。
土地要素等问题掣肘产业发展
自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创下历史纪录后,业内对于2023年的期待值有所提升。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95GW至120GW。且扩产项目多点开花,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大尺寸硅片、N型电池技术产品占比快速提升。
过去一年,跨界一直是光伏行业的热门话题。2023年以来,A股光伏跨界现象依然热闹。
事实上,无论是业内企业、跨界企业还是国央企,随着光伏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整体产能、产量的上升将成为必然趋势。
对此,国际机构对未来五年全球光伏产能、产量进行预测。例如,IEA认为,未来五年,印度、美国和东盟等国家硅片产能将增加近5倍,且到2027年多晶硅、电池片产能或翻一番。而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或从2021年的80%至95%将至2027年的75%至90%,产能占比也会有所下滑。而对于全球光伏产业而言,未来五年,产能过剩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或许将直接导致中国光伏制造业开工率大幅下调,价格陷入激烈竞争。
然而,国内光伏产业仍存在着不少内部和外部问题。
例如,光伏电站配储成本进一步增加;部分省份工商业电价峰谷时段调整,为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强制产业配套现象依然严重;光伏用地需求受到限制等。
此外,王勃华还指出,电力市场交易也给光伏发电收益带来不确定性。即,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形成分时电价,造成电价剧烈波动。而不同省份的电力现货交易规则不同,由此造成光伏收益难以预测,带来新挑战。
更需注意的是,贸易壁垒正给我国光伏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带来持续性影响。
仅在2022年,美国、印度、欧美就先后实施了多项贸易壁垒政策,冲击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针对上述部分问题,国家能源局正在采取相关举措,推动解决。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熊敏峰表示,坚持要素保障,营造行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土地是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要素。我们将会同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研究推动出台光伏用地用林用草用海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同时,将会同有关方面研究优化储能调度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建而不调’的问题。当前,电力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是大势所趋,希望大家加强研究、主动适应,提前应对新挑战,提高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能力,我们也将会同和配合有关方面研究适应新能源特点的电力市场机制,稳定投资预期。”
熊敏峰还提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保障行业行稳致远。“一方面,加强产业协同,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平稳可靠。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理性投资决策,防止无序竞争、恶性竞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