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产销两旺的成果,发展势头处于全球领先状态。当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我国车企弯道超车的绝佳时机时,却发现产业链上游锂资源十分紧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出现锂资源“卡脖子”难题?
根据中汽协最新发布的数据,2022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11月3日,龙头公司比亚迪与广汽集团同时发布产销快报,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倍增,尤其是比亚迪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39.79万辆,同比增加233.92%。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出现急速增长,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于11月1日发布的最新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今年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137.9GWh,环比增长27%。宁德时代三季度装机量48.9GWh,环比增长三成,创今年单季度新高,市占率稳居全球首位;比亚迪装机量超越LG新能源,跃居第二。
【资料图】
相比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的全球顺利推进,上游锂矿资源的供给企业却面临着两大考验:
一是国内锂矿的使用瓶颈主要在于性价比低、开发成本高。我国锂资源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目前已探明的中国锂矿储量在全球排名第五,不过,由于分布面积广、分布不均、纯度低,致使开采成本高、难度大,高原供电也是问题。
二是锂矿公司的海外开采出现变故,西方国家开始不断限制、打击、阻挠我国锂矿企业。最典型的就是近日加拿大工业部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中矿资源、盛新锂能、藏格矿业三家中国公司剥离其在加拿大关键矿产公司的投资。
由于锂矿与电池厂、车企之间的供给错配,带动电池级碳酸锂报价水涨船高,自2022年9月13日突破50万元/吨后,一路攀升至11月3日的57万元/吨。碳酸锂价格飙涨,反过来又为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带来成本压力,最终传导给新能源汽车消费者。
看似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实则并非如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笔者认为,从稳定锂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入手布局,我国新能源汽车就不会遭遇锂矿“卡脖子”难题。在保障锂矿资源安全方面,既要加强国内锂资源的开发,也要布局锂离子电池全球回收体系,同时仍要加强与资源国的战略合作。
首先,高效投资,规避投机。
国内锂矿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地区的盐湖、江西地区的锂云母矿、四川地区的锂辉石矿等地区,藏格矿业、西藏矿业、永兴材料、江特电机、盛新锂能、融捷股份等上市公司在相关地区均有布局。加强国内锂资源开发力度,需要在锂矿资源丰富地区加强电力、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国内锂矿开发产能。当然,投资并非投机,尤其是中下游的电池厂和整车厂的“向上投资”,以阻断锂价持续上涨,这种用高昂成本做“自毁式”避险能否持续不得而知。
其次,加强研发,加快技术攻关。
相对于欧美发达的汽车工业和化学工业、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我国亟须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一方面,加强电池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创新,提高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锂矿开采及提炼上,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化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在废旧锂电池的回收方面,不但要在拆解工序、提炼金属元素等方面进行技术突破,还需要出台行业标准细则,唯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笔者认为,锂电企业品牌或有2年至3年的发展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完成一系列的布局,核心关键词就是“要快”,要快速扩充产能,要快速研发迭代技术,要快速完善供应链稳定产业链,要快速补充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