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增加。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
近日,格林美副总经理、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动力再生”)董事长张宇平打比方说,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参加不了最顶级的赛事了,但也没有必要就此闲下来,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电池也一样,我们费了那么多功夫,把电池做得那么好,用一次就不要了吗?换个场景,完全可以再用嘛。”
一位业内人士对《新能源汽车报》记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环保要求愈发提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动力电池退役量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动力电池回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环保价值,如何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池退役潮临近
处理不当弊端多
“双碳”目标背景下,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通过电池回收获取原材料日益成为主要路径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达20万吨,到2025年预计将达到近80万吨。为避免稀缺资源浪费、电池原材料涨价及环保问题,亟需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科学回收与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关于积极推进新能源车锂电池回收的提案》,近日,工信部对外公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468号(工交邮电类38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针对许进等委员提出的有关动力电池回收的提案给予了正式答复。
《答复》指出,将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汽车生产企业的回收主体责任,细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方责任要求,加大监管约束力度。配合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建立梯次电池产品自愿性认证制度。
除了许进委员,《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通过梳理答复发现,截至目前,涉及到电池回收利用的答复还有5条。
为什么电池回收会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相关专业人士介绍,通常情况下,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降低至初始容量的70%至80%时,即无法满足车载使用要求。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如果处置不当,会影响环境并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在环保方面有硬性要求。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重金属会升高环境的PH值,处理不当会产生有毒气体。此外,动力电池中含有的多种金属、电解液会危害人体健康,如钴元素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耳聋、心肌缺血等症状。
另一方面,随着锂电池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资源短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推算,到2030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到179万吨/年,大约是目前全球产能的4倍,加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也在逐渐升高,电池材料的回收对于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十分有利。
利好政策加持
回收利用有依据
9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775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安全、保障战略资源供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工信部围绕建立管理制度、规范回收利用体系、健全标准体系、推进技术进步、培育市场化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在建立管理制度方面,在工信部此前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监测,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组织京津冀等地区和中国铁塔公司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在规范回收利用体系方面,2019年,工信部等部门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明确了企业建设回收服务网点的具体要求,推动其落实主体责任,依托4S店、售后维修等渠道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此外,还修订出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及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细化综合利用技术、工艺、管理等相关要求,培育了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方面的骨干企业。
在健全标准体系方面,为了推动国家、行业及团体多层次标准体系建设,“十三五”以来,工信部组织全国汽标委等机构研究制定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GB/T 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第3部分 梯次利用要求》(GB/T 34015.3-2021)等一批国家标准,同时组织制定了单体拆解技术规范、梯次电池组检验方法等行业和团体标准,有效支撑行业规范发展。
在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工信部等部门支持企业开展退役动力电池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究,突破退役电池残余价值评估、智能拆解及重组、性能检测等一批关键技术。另外,工信部等四个部门还发布实施了《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编制供需对接指南,加大退役动力电池柔性拆解、废旧锂离子电池破碎分选高效回收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在培育市场化新模式方面,2018年,工信部组织遴选了京津冀等17个地区和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鼓励地方、企业探索符合产业特点、技术经济性好的新业态,开拓有利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新路径。
车企责任延伸
回收模式适国情
去年5月,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曾联合印发关于《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通过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标杆企业,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实施模式。《方案》指出,到2023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模式,报废汽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报》记者从工信部官网获悉,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确定的11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企业名单公布。其中,主体单位包括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单位有62家,其中就包括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动力电池生产等企业。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已成为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重要环节。当前,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即将到来,打通产销供应链十分重要。因此,此次多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列入试点联合单位顺理成章。
到底什么是生产者责任延伸?据了解,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将生产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要求生产者通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保障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信息公开等,落实其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责任。
此外,《新能源汽车报》记者还注意到,此次公布的11家试点企业均采取与第三方机构联合建立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方式。
据了解,车企与专业的汽车回收企业合作,可大幅降低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难度系数和压力,属于最划算的一种选择。通常而言,车企市场占有率高,在用车辆就多,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也会更多。以吉利汽车为例,吉利已与安徽吉枫车辆再生利用有限公司、浙江瑞齐机动车拆解有限公司、浙江再生手拉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第三方企业携手,为完成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做准备。
“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监管约束力,强化电池流向管理,压实各方主体责任。”黄利斌表示,还要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遴选推广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熟经验和典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