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下最火热的赛道之一,储能行业动辄超千万瓦的预期装机量吸引各路资本加速涌入。近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举行,财联社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广阔前景之下,储能市场分散正成为行业共识。主流技术路线中,电化学储能市场关注度靠前,其中,锂电池产业最成熟,但易燃仍是最大短板,相对安全的钠电池、液流电池则面临产业基础薄弱限制。
储能市场广阔但分散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的统计,2021年我国储能市场规模达到500亿-600亿元,比2020年增长120%以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3060目标”影响下,储能行业的高速发展期才刚刚开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裴爱国在会上表示,到“十四五”末2025年底,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将从当前的数百万千瓦跃升至3000万千瓦,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5亿千瓦左右,到2050年可能要增加到超过10亿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对行业公司而言,储能固然是一块超级大蛋糕,但实际能分得多少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也受所选技术路线影响。多位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储能各应用场景要求,储能市场分散基本已成为共识,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风险始终存在。”
据悉,所谓储能市场分散主要指电化学储能技术对抽水蓄能的替代空间有限,而电化学储能内部不同技术路线又各有优劣,相互间或进一步形成竞争关系,这对当前行业主要投资逻辑即“看好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占比持续提升”或构成一定挑战。公开数据显示,传统抽水蓄能在国内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中占比约九成,电化学储能占比仅10%左右,其中又包含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三个细分技术路线。
在实际应用中,电化学储能受制于成本高、容量低等因素制约,能否大规模推广仍面临质疑。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特级专家郑耀东在会上对新型储能“泼了一盆冷水”,他直言“理论应用场景多但难落地”,在主要储能技术路线中,抽水蓄能在调峰领域应用已较为成熟,但电化学储能作用仍不明显,由于容量太小,该类项目长期处于示范状态。在郑耀东看来,两大储能技术在应用端的差距更大,“说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的占比是9:1,其实是误解,这个都是装机,现实应用中能量的比例是36:1。”
新老电池技术各有优劣
虽然现阶段电化学储能应用落地还存在各种瓶颈,但在新能源行业造富效应带动下,其仍是时下最火热的技术路线。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大部分参展商均从事锂电储能业务,大会演讲内容也主要聚焦锂电储能,提升锂电池容量、加强锂电池安全均是热门话题。
作为电化学储能主要技术路线,锂电池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其优势在于运行不受地域限制且功率较高,产业配套也较为成熟。但昂贵的锂资源大幅削弱了锂电储能竞争力,锂电池天然易燃的特点也使得大规模应用更加道阻且长。
为寻求降本,平高集团副总经理徐光辉提出,长时共享储能或是根本途径。他表示,如果锂电储能时间延长到4至12小时,对热管理系统将是很好提升,电池寿命有望从当前的6000-7000次提升至12000次,进而大幅降低使用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观点指出,虽然锂电发展长时储能在技术上可行,但其特性决定进行2小时左右短时储能效益更好,延长时间将不可避免加重成本负担。
同样是电化学储能,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无疑更有优势,该题材今年也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行业公司国网英大(600517.SH)下属企业人士在会上表示,与锂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具备安全、环保以及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优势,将是未来大规模长时储能首选技术之一。北京普能世纪科技人士也表示,国内在规划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项目的数量和规模正在经历一轮井喷式发展,行业公司在手项目规模均达到数GWh级别。
虽然从业者对全钒液流电池优势如数家珍,但该技术目前还面临效率低下等问题。有观点指出,其能量效率尚不足75%,对于使用方而言,动辄20%以上的电力损耗是难以承受的。面对新老电池技术争议,也有从业者从“3060目标”角度切入,指出新技术形成完整产业链非一朝一夕,在有限时间内产业基础成熟的锂电储能“补短板”更为实际。
作为新兴技术,钠电池因和锂电池技术存在一定通用性,也受到部分行业人士推崇。智光电气(002169.SZ)人士受访时明确表示,看好钠电池储能前景并指出公司电池管理(BMS)产品在锂电池和钠电池上均能应用。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钠电池也具备技术安全和原料充足的优点,但其产业化进展较慢,长期作为锂电池补充路线存在,在本届储能大会上讨论远不及锂电和液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