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热点:在电池里“淘金”,这门生意不好做
来源:IT时报 | 2022-08-11 16:00:32

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并引发另一个风口——动力电池回收,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备受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新能源车一问世,电池回收的现实问题便摆放在眼前,电池在5~8年左右就要走向报废,2014年前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普及期,报废之后怎么办?如何避免环保问题以及资源浪费?

现在,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猛增,这个问题不得不重视起来。近日,工信部表示,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和行业急需标准,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实施行业规范管理,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

在7月下旬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一位与会的业内人士这样说: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就是开采一座千万吨级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现在的难题是回收难、精细拆解难、梯次利用快速检测难、资源回收率和再生利用难以及安全管控难。

的确,随着新能源车辆不断增长,大量的动力电池开始不断退役,这些电池该由谁来回收、如何回收、回收后又如何利用等等成为这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个千亿的市场并不是那么好啃的。

先来看“谁来回收”?“谁生产,谁回收”,从这个层面上说,车企或电池厂商作为生产方,应该要承担回收的责任。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新能源车售出交付之后,电池就归消费者所有,但有多少消费者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动力电池回收的问题,如果车辆报废后,电池应该怎么处置,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回收等。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清楚“回收渠道”,也就无从谈起关注电池回收的问题。现实中,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等非正规渠道的情况并不少,而这样的作坊很少会对回收到的动力电池,进行合理合规处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运营成本。

上汽集团一位副总工程师曾表示,一般用户买电动车肯定包括电池,电池的所有权已经属于车主,自行处理废旧电池是车主的权利,目前也没有政策明确,淘汰的电池应该由谁负责处理,现有的梯次利用政策主要针对企业,对个人用户没有约束力。

虽然动力电池的回收网点并不少,但许多退役电池还在盲区地带,甚至有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在买车时,可通过向企业或者相关部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保证未来在动力电池退役时,能够将电池送往回收网点,在车企和消费者之间明确相应的责任制度,建立“生产—销售—回收”循环发展的良性生态。

2018年,工信部等七部门曾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回收网点建设,并提出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但究竟如何落实等并没有相关条款,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或许会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图源:工信部

业内有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的退役总量约20万吨,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升至约78万吨。对于赛道内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金矿”,不少大厂近几年都在布局此类业务。

有多少企业在挖这座“金矿”?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较2019年增长超250%,全年新增2579家。

当然,也有“黑户”和“正规军”一起掠食“金矿”,如果有“黑户”存在,这个市场就一定会有恶性竞争,善于“轻装上阵”的小玩家也会扰乱这个市场。让行业走向规范化,就要减少报废电池流向“黑户”,动力电池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溯源”机制。不可否认。“溯源”是一件“麻烦事”,但如果能用上数字化或者区块链的方式,就可以方便追踪到每一块动力电池的流通痕迹,让每一块电池都“有据可查”。

实际上,动力电池的回收还可以借力当下正在推广的换电模式,换电企业可以对电池进行更精细的管理,也可以批量对电池进行处理,毕竟不会像个人使用的电池一样散落在各地,回收也比较方便,也有助于动力电池回收的合规化。

说到底,动力电池的有序回收是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地球的未来,但正如很多行业一样,必须经过一场“阵痛”才能让市场回归有序发展,形成完整的动力电池闭环产业链,让这个行业真正发挥出价值。当然,也希望正在研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能真正出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措施,助力“淘金者”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

作者/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