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看点:光伏产业“风光”背后,紧缺环节压榨产业链全部超额收益
来源:华中能源观察 | 2022-08-02 20:11:03

中国储能网讯: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同比增幅均在45%以上;国内发电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超过去年前十个月装机总和。


【资料图】

与此同时,在第一个新能源连续参与电力市场的省份——山西,大部分在补贴范围内的存量光伏发电企业开始在“生死线”上挣扎,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发电企业,项目进入全面亏损状态,甚至有电站去年亏损高达7000万元。

行业景气度高涨,但产业链各环节冷暖不同,悲喜不通。

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端各环节发展概况

“一家吃饱,光伏跌倒”

硅料龙头日赚超6000万

7月27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了太阳能级多晶硅最新价格,其中,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88-310元/kg,成交均价为297.6元/kg;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86-308元/kg,成交均价为295.5元/kg;单晶菜花料价格区间在283-306元/kg,成交均价为292.7元/kg。相较于2021年年初的8万元/吨,涨幅接近4倍,再创新高。

实际上,从产能和装机来看,多晶硅供应完全可以满足下游装机需求,但下游的硅片厂商纷纷大规模扩产,硅片制造设备单晶炉扩张迅速引发抢料,供需失衡推高市场价格。

短期内,光伏下游需求持续旺盛,锁住未来几年的原材料订单,有助于扩张产能继续推升利润。当多数硅料订单被锁定后,广大硅片中小企业面临的硅料供应压力陡增,从而间接带动头部厂商攫取更多市场份额。

如此高价下,生产硅料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以通威股份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120-125亿元,同比增长304.62%-321.48%,平均日赚6630-6906万元。

“一家吃饱,光伏跌倒。目前,光伏行业七成以上利润都被上游的硅料、硅片企业‘瓜分’。”多晶硅凶猛的价格涨势令中下游厂商“满腹苦水”,他们量价齐升的业绩爆发也戳痛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心。

组件厂停产:捂在手里,一瓦赚5分

硅料位居产业链上游,牵一发而动全身,压力层层传导之下,每个供应链环节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市场需求被抑制、产能资源浪费、博弈时间拉长、项目进度一拖再拖……

2022年7月,光伏组件厂大面积停产、减产的消息便不胫而走。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电池片一片难求的状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电池现货价格走高,一些二三线组件厂开始暂停组件报价,订单已经接不动,有企业负责人直言:“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

“有些电池厂已经快一个星期没有出货了,都捂在手里,只等电池价格上涨,这么一捂,一瓦赚5分。捂这么久了,大家都停产了。”一家组件厂销售分析。对于这场产业链涨价风波,多位组件企业高管表示,由于上游涨价太猛,公司严重亏损,减产或停产确实无奈,却也不得不如此。

根据通威股份7月25日公布的最新光伏电池片价格(涨价4-5分/瓦),如果下游光伏组件跟随涨价,则一线单晶组件的价格将全面超过2.1元/瓦。这一数字已突破不少下游电站投资商的收益率底线。

在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中,组件占比45%以上。2021年,因为组件价格居高不下,部分低电价省份的新增项目难以启动,几乎全军覆没。而今年上半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光伏组件需求均超预期,海外用户价格敏感度低,对涨价容忍度高,需求依旧旺盛,但国内的电站项目则因此延迟装机。

“1.8元/瓦以上的组件价格基本项目很难落地。收益不达标,冒着风险去做项目是不现实的。”一位来自五大发电集团的人士表示,组件价格高企,严重制约公司项目的推进速度。“我们光伏装机设计的目标比较高,但组件价格居高不下,去年制定的计划推迟到今年,实际装机进度跟不上。”

不过,双碳风潮下,今年下半场光伏市场或将开启加速模式,光伏行业协会将新增装机预测调高10GW,预计全年实现85GW至100GW。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份明确“十四五”期间风光装机规划,其中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392.16GW,未来4年新增344.48GW;全球市场方面,预计今年新增装机205-250GW。

参与电力交易后,连续17小时0电价

光伏行业最大的发展动力是“平价”。从 2010 年的 0.381美元/kWh 到 2020 年的 0.057美元/kWh,光伏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下降近 90%,是过去十年LCOE 下降最快的清洁能源。也正是基于此,2021年,光伏行业补贴顺利退出,进入全面平价时代。

然而,平价之后的光伏项目建设,收益率测算边界并不清晰,上网电价与消纳能力、电力市场化交易、用地政策、储能及产业配套等一系列的非技术成本收益要素并未厘清。

今年1月28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报量报价参与现货市场,对报价未中标电量不纳入弃风弃光电量考核。

其中,首批试点省份的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电价大部分低于基准电价,山西电力现货市场甚至出现了连续17小时新能源0电价的情况。在市场交易体制下,电力不匹配的问题凸显:中午是光伏发电高峰期,却是用电低谷段;到了晚间负荷高峰,光伏又完全不能出力。

2021年,多地出台政策要求新建项目配置至少10%*2h的储能,在尚未出台储能相关价格机制的情况下,以目前峰谷电价差,根本给不了企业投资储能的动力,只会徒增成本压力。当前,光伏行业仍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受限于储能问题,尚未真正打开天花板,电力市场发展的“阵痛”还会在多地上演。

可见现货交易拉低电价并不稀奇,主要因绿电与储能发展不匹配导致,但现货交易本身的意义不容忽视——可以推动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提升电力负荷弹性,缓解新能源发电和用电曲线不匹配问题;可以引导辅助服务价值发现,促进电力系统成本归位,解决新能源出力与电网调度不匹配的问题;还可以倒逼电网信息化进程,优化电网调度,提升绿电消纳能力。

碳中和为光伏行业铺好了长达30年的黄金发展期,长坡厚雪,行业空间和成长性毋庸置疑。2021年,全球太阳能行业企业融资总额(包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债务融资和公开市场融资)达到2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1%,创下10年来最高纪录。这项数据是市场繁荣的信号,但也可能是供过于求的伏笔。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命门”,历史已有大量教训,历史也许再次重演。国内竞争惨烈,供应链博弈“白热化”;国际风云变幻,贸易壁垒若隐若现,一旦市场回调,价格一泻千里,国内光伏企业就将面临新一轮“踩踏”。

2012年,多晶硅价格暴跌,光伏行业遭遇严重困境

而今世界各国都在追逐清洁能源,中国光伏产业抓住机会,占据全球超七成的市场份额。但国内光伏产业仍然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不能对“产能过剩”掉以轻心。无论何时,提速、增效和降本都是光伏行业永恒不变的三大法则,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才不会在下一轮洗牌淘汰赛中出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