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锂走遍天下,无锂寸步难行。伴随着锂材料供需矛盾的加剧,全球巨头们对锂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斯拉、比亚迪、宁德时代、蔚来汽车等各路“诸侯”纷纷出手,在全球范围内“安营扎寨”、跑马圈地。
近期,天齐锂业首次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有传闻称,特斯拉将参与本次天齐锂业IPO认购。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锂盐价格已经高到离谱,除非成本得到改善,不然特斯拉可能要大规模地亲自参与锂矿的开采与提炼。
【资料图】
实际上,特斯拉对锂材料早有布局。今年2月,澳大利亚锂矿商Liontown宣布与特斯拉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的锂辉石精矿供应协议,将于2024年开始向特斯拉供货,特斯拉将在第一年采购10万干公吨(DMT)的锂辉石精矿,并在随后的几年增加到每年15万干公吨。
除此之外,特斯拉此前还与赣锋锂业和雅化集团签订了采购合同。2022年至2024年,赣锋锂业将向特斯拉供应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2021年至2025年,特斯拉将向雅化集团旗下的雅安锂业采购价值总计6.3亿-8.8亿美元的电池级氢氧化锂产品。
据西班牙矿业巨头力拓集团估算,到2030年特斯拉等全球电动车制造商每年将需要300万吨锂产品,而当前已投产和正在规划的产能,总共只有约100万吨,存在巨大的供应缺口。
除了特斯拉外,5月底,有报道称比亚迪在非洲寻得6座锂矿并达成收购意向。这些矿山中氧化锂品位在2.5%的矿石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折算为碳酸锂可达100万吨。有机构测算,这些矿山可以满足2778万辆60度纯电车配套动力电池的生产,而比亚迪 2022年的销量目标才只有150万辆。这或意味着,比亚迪在未来十几年不需要为锂短缺而担忧。
不仅如此,今年3月,盛新锂能宣布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比亚迪成为唯一的股票认购对象。比亚迪将斥资30亿元,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获得盛新锂能5%以上股权。盛新锂能主营业务涵盖锂矿采选、锂盐和金属锂等,公司去年的锂产品销量超4.2万吨。
今年4月,福特宣布已与澳大利亚锂矿公司Lake Resources NL签署协议,Lake将通过阿根廷的锂矿项目每年向福特提供2.5万吨锂。该项目由Lake和锂技术初创公司Lilac Solutions共同开发,运用的是直接提取锂(DLE)技术。据报道,通用、宝马和Stellantis NV等汽车制造商也与计划使用DLE技术的公司签订了供应协议。
另外,有业内人士透露,蔚来汽车近期也在密集调研锂矿,“特别看中南美的盐湖”。
除了车企外,电池企业对锂的争夺也非常疯狂。
去年7月,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以3.53亿加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的报价与加拿大锂资源公司千禧锂业达成完全收购协议。随后,宁德时代向千禧锂业抛出3.77亿加元(约合人民币19.2亿元)的更高价格收购邀约。同年10月,千禧锂业宣布收到另一家行业公司美洲锂业的更高报价。
经过几个月的较量,2021年底,多方关于千禧锂业的收购终于尘埃落定,宁德时代欲“截胡”赣锋锂业却又被美洲锂业“黄雀在后”抢夺,这场跌宕起伏的收购事件也高能引爆了行业的锂资源争夺大战。
据了解,去年国轩高科在宜春规划建设合计产能达12.5万吨/年的碳酸锂项目,目前部分产能已经投产。今年3月,国轩高科控股孙公司宜春国轩矿业成为花锂矿业的控股股东,持有后者51%的股权。花锂矿业旗下拥有白水洞高岭土矿的探矿权,该矿伴生的氧化锂可采量为2.62万吨。
今年5月,宜春国轩矿业又以4.6亿元价格成功竞得江西省宜丰县割石里矿区水南矿段瓷土矿(含锂)普查探矿权。该矿探矿权含伴生氧化锂资源量18.175万吨。此外,国轩高科还与阿根廷胡胡伊省国家能源矿业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合资在当地兴建电池级碳酸锂精炼厂,后者将提供勘探面积约1.7万公顷的潜在锂探矿及采矿权。
今年6月,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和上游锂矿企业川能动力在成都签署协议,宣布将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在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投资建设3万吨/年锂盐项目,以加快在四川的锂电产业布局。按持股比例,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将获得优先采购权。
由于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的持续火爆,对锂材料需求的激增,锂价格已经“成妖”。
2021年年初,碳酸锂的价格大约是5万元/吨,到了2021年8月,电池级碳酸锂报价10万元/吨。在此之后,碳酸锂价格就像坐上了火箭,2021年碳酸锂涨价幅度高达430%以上。进入2022年锂价格进一步飙升,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约30万/吨最高涨至超50万/元吨。
从供应侧来看,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提到,目前全球锂资源经济可采储量2200万吨,按每辆车配套电池带电量100千瓦时算,可配套超过22.7亿辆。随着需求的增加,新的勘探量和可采储量还会继续增加,资源是完全充足的。
不过,虽然长期来看锂资源充足够用,但全球锂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加上产能释放周期长、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短期内供需矛盾凸显。
业内分析认为,当下锂资源稀缺性已成产业共识,向上打开了锂价的想象空间,高价背景下产业链对锂资源的争夺不弱反强。这背后蕴含的是产业对锂资源短缺常态化的判断。更进一步来看,锂资源或是决定行业最终格局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