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的发布让原本较热的氢能产业持续升温。中能传媒记者注意到,《规划》发布后,国家相关部委和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指导氢能发展的规划或指导意见,就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提供创新指引;新成立的氢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氢能产业协同趋势渐显,绿氢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从中央到地方
涉氢政策密集出台
《规划》发布后,为有效引导和规范氢能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与氢能相关的政策措施。4月下旬,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突破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等。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目录中含多个氢能相关产业。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组织召开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座谈会第一场“加氢站建设管理运营专题座谈会”。会议重点研究了加氢站建设审批、运营管理、安全监管相关政策以及标准规范制定、核心技术装备创新等情况,并对推动加氢站规范有序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在国家层面紧锣密鼓对氢能产业进行规范或引导时,我国一些省(区、市)也相继发布了有关氢能发展的规划或指导意见。据不完全统计,《规划》发布后,已有北京、广东、山东、四川、上海、吉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市正式出台了氢能相关的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另有一些省份(如福建、重庆)与氢能相关的发展规划正在征求意见,省级以下城市发布相关规划的更是不胜枚举。
上述地方性规划或指导意见有的关注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如《四川省“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提出启动富余水电制氢与氢能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深入推进氢能制造、储运、应用研究和氢燃料汽车研制。有的侧重于氢能装备,如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紧贴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氢能装备等六大产业链。有的侧重于氢能利用环节,如《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加氢站建设,2025年前建成投运74座加氢站,形成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供需匹配、安全有序的加氢站供给保障体系。
央企加快布局
一波新企业来袭
《规划》发布之前,在“双碳”目标下,中央企业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已在氢能产业链“各显神通”。如在制氢设备环节,2021年11月26日,华能集团主导研制的世界单槽产能最大碱性制氢水电解槽在苏州下线,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高性能大型电解制氢设备的关键技术,向大规模绿氢制备迈出坚实一步。在氢能利用环节,2021年10月29日,全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从国家电投锦白铁路大板东站成功驶出,开创了国内氢能机车上线试运行的先例。
《规划》发布以来,中央企业加快了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布局。4月13日,中国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立足探索海上风电制氢及储运一体化等差异化氢能综合技术,推进油气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4月22日,中国石油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输氢管道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建成后将为玉门油田16万千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顺利建设奠定基础。5月26日,中国石油所属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大—中油国研氢能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揭牌运行,为新能源及氢能装备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规划》发布以来,一波新的与氢能相关的企业密集诞生。据不完全统计,仅5月份就有多家企业通过成立氢能子公司来扩大氢能产业布局,其中包括宁夏氢能科技合资公司、海岛绿能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璞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在这些新成立的公司中,宁夏氢能科技合资公司可谓雄心勃勃:立足宁夏,共同开发西北五省及其他地区的绿氢项目,推进水电解制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绿氢储运、加氢站成套设备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打造氢能示范基地。其他一些新成立的企业则在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各有侧重。
氢能全产业链均有布局
绿氢跑出加速度
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氢能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等20余省(区、市)出台了氢能补贴政策。这些政策中,要么对加氢站明确给出了补贴金额,要么对燃料电池汽车给出了明确的补贴金额。
从《规划》发布之前的补贴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发展氢能的积极性高涨,但产业发展同质化苗头有所显现。《规划》发布之后,补贴方向已开始向氢能产业链的其他方面特别是绿氢产业转移,比如四川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关于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就提出,支持制氢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制氢企业落地建设,按照不超过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实际投资总额(不含土地费用)的20%,最高100万元给予一次性补贴。
仔细分析各个地方出台的规划和指导意见特别是支持性政策可以看出,各地在氢能全产业链上的布局各有侧重,产业协同趋势渐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绿氢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就绿氢产业而言,因受电解水制氢成本偏高等因素影响,去年绿氢的产量极低。而《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20万吨/年。受到《规划》“鼓舞”,在已发布氢能有关规划和指导意见的省(区、市)中有近一半的省(区、市)发布了绿氢项目建设相关规划;企业方面,国家电投、中石化、中国能建、隆基氢能等企业均在加速布局绿氢项目。
业内认为,随着绿氢产能规模的不断增长、电解槽等核心设备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光伏电价优势逐渐凸显,我国绿氢项目建设将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