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以旧换新加速换车潮,动力电池回收却滞后成隐忧
来源:环球网 | 2024-07-04 09:29:11

7月1日,新能源车企陆续公布了6月销量数据,造车新势力销量创新高。报废汽车回收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有关机构预计,今年汽车回收将超过700万辆,回收拆解产业迈向千亿级市场规模。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以旧换新缩短换车周期

随着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深入推行,一场席卷全国的汽车消费变革风暴已然掀起。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消费补贴政策,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换车热情,还无形之中缩短了原本长达十年的传统换车周期,为汽车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这场“换新”的浪潮之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得益于政策倾斜和补贴优惠的双重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显著增强。据环球网记者梳理报道,部分地区在以旧换新时,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到万元级别的政府补贴,还能叠加车企的购车优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据相关媒体报道,在地方补贴方面,已有超过 30 个省市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众多汽车企业也积极响应,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置换购车补贴,以此来激励汽车消费。

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 1 至 5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大幅攀升,同比增速高达 32.5%,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也提升至 33.9%。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以旧换新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双重利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力电池回收乱象丛生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汽车回收行业新的焦点。然而,当前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却是乱象频现,不仅资源化利用率低下,还存在众多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小作坊”。大量小作坊通过畸高价格抢购货物,致使规范化回收所占比例甚少,部分手工暴力拆解更是潜藏着诸多安全和环保风险。

截至 2023 年底,全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数量已超 1500 家,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具备报废新能源汽车的拆解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依照规范流程进行作业。恰恰相反,许多“小作坊”式的回收企业由于资金投入匮乏和技术落后,只能在简陋的厂房中进行人工拆解,这种粗放的操作方式极易导致电池中的有害物质泄漏,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据媒体报道,一些非法的动力电池回收工厂隐匿于偏远的工业园区内,厂房简陋,操作极不规范。以东莞市远峰新能源锂电池回收公司为例,该公司将大量退役的动力电池进行简单筛选和重新组装后,便直接应用于两轮电动车、储能等领域。这种未经严格检测和处理的电池,其安全性和性能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全新或微瑕的动力电池流入二手市场的情况。这些电池有的来自享受了补贴的电池厂,有的则是电池工厂内部测试过程中的淘汰品。这些电池尽管外观或性能上稍有瑕疵,但经过简单处理后仍能继续使用,部分甚至被用于商业储能等高端领域。

正规与非正规渠道的双重挑战

动力电池的退役与回收问题愈发突出,为应对这一难题,相关部门早有布局。2018 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宣布将定期公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的信息,迄今已累计公布近 1.5 万个服务网点。然而,即便有如此众多的正规回收渠道,部分动力电池却仍不可避免地流向了小工厂,凸显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尴尬处境。

市场分散以及小微企业的泛滥是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据西部证券研报显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高度分散,小微企业众多。尽管工信部已发布多批“白名单企业”,将行业规模扩充至 156 家,但天眼查数据表明,全国仍有超过 10 万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包含“动力回收”,且大多为存续期不长的小微企业。这种市场格局不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为非法回收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部分小作坊通过畸高价格抢购货物,不仅扭曲了回收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与环保风险。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小作坊往往采用简陋的设备和粗暴的拆解方式,缺乏必要的环保和消防设施,存在极大的起火爆炸隐患。这种非法拆解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损害,也对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回收渠道乱象丛生的同时,后端处理同样面临诸多困境。对于性能尚佳的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到电动自行车、工程机械设备等领域看似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难题。近年来,各地储能设施和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火灾频发,多数与使用了梯次利用的电池有关。如何规范梯次利用行为,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