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10万名留守妇女一年创下产值30亿元
来源:大河报 | 2017-10-30 16:47:58

留守在家的妇女们在自己家门口编织渔网

作为全国巧媳妇工程建设唯一示范县,周口市商水县以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为突破口,成功探索出了产业扶贫的新模式。目前,全县大约20万留守妇女中,已有约10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创产值约30亿元。而全县107个贫困村中,70多个行政村都开展了“巧媳妇工程”,其中26个行政村的2.76万人已经脱贫摘帽。

“这个成功经验,不仅是产业扶贫创新的举措,也对当前全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日前,在商水县召开的产业扶贫研讨会上,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谷建全点赞说。

幸福

一张小渔网,全家奔小康

两眼紧盯手中的绿色渔网,熟练地飞针走线,大约10分钟,一个长约2米的渔网就缝制完成了。这样的工作,商水县练集镇60多岁的王大娘已经从事了一年多时间。

“俺儿子在外打工,我跟儿媳妇留守在家,每天俺俩能缝制20多个渔网,收入80多元钱,这足够我们日常开销了。”王大娘高兴地说。记者在王大娘家看到,缝制渔网所需工具简单,几个铁梭,一条长凳即可,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吃过饭刷完锅就能干。

这些编织渔网的原材料和工具,是王大娘从临近加工点领取的,她和儿媳在家完成代加工后,将成品上交给加工厂即可,无需发愁销路。像王大娘一样,商水县的很多留守妇女都在家从事这项代加工劳作,每个家庭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加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种特殊的手工作坊模式,正是商水县推出的“巧媳妇工程”。据介绍,所谓的“巧媳妇工程”,是一项旨在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惠民举措。最早的时候,只是在服装订单加工领域推行,但几年的光景下来,商水县采取了“自由发挥”模式,将这一工程延伸到鞋帽手套、无纺布制品、箱包玩具、工艺电子、渔网编织、草编塑编、毛发制品、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目前,商水县有大约10万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占到全县留守妇女的一半。她们靠服装订单加工、渔网编织、玩具加工等手工活,每年创造出高达30亿元的产值。

点赞

“巧媳妇工程”让日子越来越红火

商水县目前有人口124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也是贫困县,全县共有107个贫困村。如何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甩掉贫穷的帽子,不仅是群众的企盼,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挂在心头的大事。

“在经济发展上,商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没有走出低谷,没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有大约20万的留守妇女,是一项潜力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然而,这些留守妇女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孩子,而无法外出打工,只能赋闲在家。于是,商水县推行了“巧媳妇工程”,帮助这部分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多挣一份收入。

扶贫要精准,但具体精准到哪一步?马卫东介绍说,在商水县,几乎每村都有至少一个适合留守妇女打工挣钱的项目。“举例来说,30岁以下的青年妇女,我们就引导她们做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30岁~50岁的中年妇女,引导她们做技术含量一般的纺布制品、箱包加工;50岁以上的妇女,则引导她们做技术含量较低的渔网编织、玩具加工。”马卫东告诉记者。

目前,商水县已被中国产业扶贫联盟和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共同命名为全国“巧媳妇工程”建设唯一示范县。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107个贫困村中,70多个行政村都开展了“巧媳妇工程”,其中26个行政村的2.76万人已经脱贫摘帽。

在日前召开的商水县产业扶贫研讨会上,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谷建全点赞说,商水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出了“巧媳妇工程”产业扶贫的模式,对于全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记者  于扬  实习生 李玉坤  通讯员  魏红  文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