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雨,这两座国际大都市安然无恙
来源:抱朴财经 | 2023-08-02 09:27:24
香港和东京都曾因为暴雨导致成百上千的市民死亡,但香港和东京的相关系统、理念不停迭代,以科学态度,以巨量投入,以不断反省作为驱动城市进步的动力,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作者:李一年(抱朴智库研究员)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北方的暴雨,不仅是北京,还有河北、天津。


(资料图片)

当然,焦点是北京门头沟。

8月1日上午的消息是:北京此轮强降雨已致11人遇难,其中2人在抢险救灾中因公殉职,27人失联,其中4人因抢险救灾失联。

下午有消息让人稍感心安:此前公布的失联人员中,有14名人员已经取得联系,确认都安全。

另外,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7月31日,北京持续强降雨致永定河水位急剧上涨,泄洪造成丰台区小清河桥局部坍塌,有车辆被冲至洪水中。31日晚,桥两端已进行封锁,桥体坍塌造成停在桥上的五辆汽车落水,初步判断不涉及人员落水情况。

桥垮了,人没事,也是万幸。

7月31日17时,河北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天津也已启动防洪一级应急响应。

不过,近些年来,面对暴雨,有两座国际大都市大体安然无恙,她们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借鉴之处?

01 两次雨灾让港人损失惨重

中国香港已经跟暴雨和水灾抗争了一百多年,也曾遭遇灾难和不幸。

20世纪60年代,香港一些旧区经常遭到水浸灾害,沿街居民多在店铺门口设置固定位置插入一块挡水板,作为简易的防水措施。

▲香港居民修筑简单的防洪设施

20世纪90年代之前,香港的防洪工作没有成规模的防洪体系建设。台风暴雨来临时,通信中断,政府部门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洪防风暴的应急管理计划,甚至各部门停运,居民只能依靠自救。

两次雨灾让港人损失惨重:

1966年的6月,由于连日大雨,九龙塘喇沙小学一面外墙在6月8日倒塌,导致6死16伤。

6月12日,香港天文台于当天上午6时至7时期间,录得雨量108.2毫米,创下了当时6月份最高单一小时降雨量,后来这一纪录被打破。

这一天,香港多处因暴雨发生泥石流等灾害,共引致64人死亡48人失踪29人受伤,灾民人数超过6000人,史称“六一二雨灾”。

1972年,香港再次发生因持续暴雨导致山泥倾泻的严重灾难事故。6月16日至6月18日期间,香港连日大雨,三日总降雨量达652.3毫米。6月18日,在九龙观塘翠屏道及香港岛半山区先后发生的山泥倾泻及大厦倒塌惨剧,共造成148人死亡,史称“六一八水灾”。

灾难之后,港人开始反省,并逐步升级防洪系统。

香港渠务署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属下的部门,原隶属环境运输及工务局,2007年7月1日决策局重组后划入新成立的发展局,专责香港的防洪及污水处理,并负责相关的渠务工程和管理污水处理厂。

特区政府渠务署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断升级防洪系统。例如于2017年10月完工的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就提供一个容量达6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洪池,可帮助周边区域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 图源:香港特区渠务署

根据渠务署数据显示,香港“水浸黑点”——即易遭水浸地区,由1995年的90个降至2018年的6个。而这6个黑点也已陆续启动排水改善工程。

02 迎接“山竹”,无人死亡

香港具体怎么干的?分为“软件”、“硬件”两个部分。

“软件”方面:停课复课指引+条例守则。

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香港无论幼儿园、中学校、大学都有明确的停课复课指引,甚至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还专门针对夜校作出了单独的安排。

香港《雇员补偿条例》明确规定,如果雇员在烈风警告(8号风球或以上预警)或暴雨警告(红色暴雨或黑色暴雨预警)期间内因为上班遭遇意外,就必须算作工伤。而且条例明确规定了时间范围,即灾害预警生效期间,上班前的四小时、下班后的4小时,只要是在上下班路上发生意外,雇主都必须赔偿,而且对补偿细节作出了详细规定。

2019年,香港劳工处颁布了一份《台风及暴雨情况下工作守则》,这个守则提示雇员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将极端天气下的假期安排明确写进条款。

这个叫讲科学、人性化。

“硬件”方面: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拓渠。

渠务署在上游新建大型雨水进水口并兴建雨水排放隧道,直接将雨水排放至海中,从而减少了上游洪水对中下游市政排水设施的压力。

比如沿山脊的排水隧道的特点是能够提前拦截来自山区的雨水, 然后通过隧道直接进入大海。整个渠务隧道可截停港岛区北部约30%的降雨量, 这足以应付港岛北部50年的暴雨, 大大纾缓中区、金钟、徐州万寨港及铜锣湾的水浸问题。

中游蓄洪主要是建设地下蓄洪设施。目前上环、大坑东和跑马地等区域有地下蓄洪池,地下蓄洪设施可以大量地存放雨水,等暴雨过后,错开排洪高峰后将雨水有系统地排放入海。

下游拓渠方法:

其一,为了增加河流的容量、应对极端情况,需要将河流拉直、扩宽、挖深及设置衬层。同时,在治河时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通过植草护坡、重建湿地和水塘等方法,打造了可持续性的防涝方式。

其二,若某地区防洪能力不够强而又不便拓渠时,香港渠务署通常实施挖路,更换大口径或坡降较大的管道,以增加排洪量。

“软件”和“硬件”到位之后,香港于2018年9月迎接强台风“山竹”,香港天文台曾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飓风信号。

“山竹”在香港造成超过200人受伤,截至当天下午5时,特区政府收到179宗塌树报告以及26宗水浸报告,但没有人在灾难中死亡。

香港经验值得借鉴。

03 东京以三大系统对抗暴雨

日本东京的做法也值得参考。

东京也曾因为暴雨付出过生命的代价:

1947年,台风凯瑟琳袭击东京,摧毁了约31000座房屋,造成1100人死亡。

10年后,台风狩野川(又名台风艾黛)来袭,一周内的降水多达400毫米,街道、房屋和商铺都被淹没。

▲狩野川台风在日本造成巨大破坏

现在的东京,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东京防范暴雨以及内涝的方法就是建设三大系统:

第一,采取了“雨水流出抑制”对策。

使用透水铺砖、绿色屋顶、蓄水模块、渗井、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最大程度减缓雨水汇集。

在神田川等流域,开发建设用地必须采取措施控制600m³/ha(立方米/每公顷)的雨水,也就是要控制、调蓄或渗透60mm的径流深。

尽量让雨水不要流动太快,尽量在原地多保存一些。

第二,建设临时调蓄池。

实在是在原地留不住的水,就用蓄水池来蓄水,如果还不够,就开启使用一些临时蓄水池,球场、操场都可以做临时蓄水池。当然,暴雨来的时候,没人出去运动,平时也要提醒居民,这些球场、操场在暴雨来时就可以作为临时蓄水池。

▲和田堀3号调节池日常是一个网球练习场

比如,东京的和田堀第六号调节池,调蓄能力达到4.8万立方米,日常是作为棒球场来使用,和田堀3号调节池日常是一个对墙打网球的练习场。

第三,建设强大的排水管网。

原地储备有限,蓄水池再分担一些压力,同时,排水管要够强大够快速。这样等于压力分散了,相对而言,单点被突破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日本东京拥有强大的排水管网,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到2006年才竣工,总投资2400亿日元。

该排水系统由内径10米左右的下水道将5条深约70米、内径约30米的大型竖井连接起来(46米高的自由女神像可以装进去),前4个竖井里导入的洪水通过下水道流入最后一个竖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吨的大柱子撑起的长177米、宽78米的巨大蓄水池“调压水槽”,最后通过4台大功率的抽水泵,排入日本一级大河流江户川,最终汇入东京湾,全长6.3公里。

水库容积约数十万立方米,可以起到存蓄洪水的作用。

同时,水库还装有4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而成的高速排水装置,单台功率达14000马力。全部开动时,可以每秒200立方米的速度排出洪水。

这个速度绝对算是“秒排”,一个庞大的游泳池水体也能在很短时间内排空。

这个“地下神殿”还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打卡。

“地下神殿”作用有多大?

建成后的当年,该流域遭水浸的房屋数量由最严重年份的41544家减至245家,浸水面积由27840公顷减至65公顷,对日本琦玉县、东京都东部首都圈的防洪泄洪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04 向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哀悼

中国香港和日本东京的现状证明,暴雨固然可怕,但是只要系统足够强大,强大到如东京的“地下神殿”,强大到如香港的上中下游系统联合发力抗击“山竹”,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尽量减少受伤和死亡的人数。

香港和东京都曾因为暴雨导致成百上千的市民死亡,但香港和东京的相关系统、理念不停迭代,以科学态度,以巨量投入,以不断反省作为驱动城市进步的动力,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今日之香港与东京,固然还会在暴雨来袭时紧张应对,但市民的安全系数已经大幅提高,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面对暴雨,这两座国际大都市大体都可安然无恙,这是多么值得羡慕的事情。

令人悲痛的是:截至8月1日12时,此次强降雨造成河北省87个县(区)540703人受灾。其中因灾死亡9人,因灾失踪6人。

祈祷北方的雨水可以停一停,也祈祷北方的受灾同胞一切平安,同时,向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最沉痛的哀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