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冯紫彤
(资料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收入增长放缓、消费支出萎缩、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下行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2022年以来,“存钱大国”的居民存钱“忧患意识”愈加强烈。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进入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的2023年,百姓的“存钱热情”非降反升。2023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再增15.39万亿,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即3个月便完成了去年全年存款增量的60%。
居民旺盛的存款意愿如实的反映在了2022年各大银行的财报中。搜狐财经统计16家资产“万亿级”银行存款数据发现,截至2022年末,16家“万亿级”银行个人存款规模合计达76.73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1.33万亿元,增幅17.33%。
也就是说,16家统计银行的个人存款增量达到2022年央行口径住户存款增量的63.5%,“马太效应”显现。
高涨的居民储蓄热情下,各大行的“揽储”动力反而下滑,往年岁交之际的加息揽储难见踪影,为稳息差“压降付息成本”则频现于各行年报及业绩会。2022年度,统计银行个人存款年平均利率为2.05%、下降7.99个百分点;其中个人定期存款年平均利率由3.11%下降至2.95%、个人活期存款年平均利率由0.44%下降至0.33%。
农、工两行个人存款年增两万亿,招行个人活期存款规模远超定期
“手里的存款,才是我们应对任何变故的底气。”在存款相关热搜话题下,类似的评论不在少数。
当前,A股已披露2022年报且总资产超过10000亿元的银行共16家,包括六大国有行、7家上市股份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尚未披露2022年年报)、2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以及渝农商行。
搜狐财经统计数据显示,上述16家“万亿”银行2022年度的个人存款均呈“双位数”增长,最低增幅12.14%;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等五家银行增速超过30%;16家银行平均值17.33%,2021年度数据为8.85%。
2021年度个人存款余额压降的浙商银行,在2022年度也取得了15.12%的存款增长。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个人存款余额为2134.91亿元。
从增幅来看,2022年度,六大国有行个人存款增幅占统计银行总增幅的80%,农行、工行年增量超过两万亿,建、中、邮三行年增量超万亿。
从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末,共有4家银行个人存款余额超10万亿,为农、工、建、邮四行,余额分别为14.99万亿元、14.55万亿元、13.27万亿元和11.28万亿元;中国银行以9.4万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五位;共有12家统计银行个人存款规模超万亿。
居民追求“心中不慌”与“底气”对银行的另一影响,便是日渐加深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据搜狐财经统计数据,2022年末,16家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46.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39%;占个人存款总额60.82%,2021年末时占比为58.58%。同期,个人活期存款余额29.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55%。
数据显示,16家统计银行中有8家的个人定期存款占比超过70%、数量较年中时增长较多。渝农商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分别以78.46%、76.04%和72.98%的占比成为统计银行前三甲。
16家统计银行中,15家的定期存款占比超过50%,仅招商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规模更高。
截至2022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存款总额3.10万亿元,其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48%,占比36.11%;个人活期存款余额为1.9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31%,占比63.89%。招商银行2022年的个人活期、定期存款增速均为统计银行中最高。
图片截取自招商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
浙商银行为唯一一家个人活期存款较2021年末下行的统计银行。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个人活期存款余额625.7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82%;占总个人存款比为29.31%,较2021年末下降7.69个百分点。
此外,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的年个人活期存款增速也小于5%,远低于同期其个人定期存款增长速度。
“存款定期化”加剧的倾向在生活中也不难窥见,银行大额存单的“一单难求”便是体现之一。
“大额存单怎么抢到啊”“排队了9个月最近才存进去”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表示。
关于2023年存款趋势,招商银行财报中预测称,“商业银行存款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存款竞争日趋激烈,存款定期化趋势或将持续”。
个人定期存款平均利息不足3%,浙商最高、邮储最低
受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2022年,存款利率经历了4月、9月两轮大幅调整,银行业存款成本率整体下降。
查阅16家“万亿”银行最新年报,除北京银行外的15家均披露了详细的存款年平均利率数据。
搜狐财经统计后发现,与2021年数据相比,上述15家银行的个人存款年平均利率为2.05%、下降7.99个百分点;其中个人定期存款年平均利率由3.11%下降至2.95%、个人活期存款年平均利率由0.44%下降至0.33%。
2022年,15家银行中9家个人存款年平均利率(或平均付息率、平均成本率)下降、6家升高。
存款利率居前的均为股份行,浙商银行个人存款平均利率高于2.5%。但同期,浙商银行年内利率降幅也最大,下降82基点;个人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39个基点;活期存款则由2021年度的1.65%直降至0.6%。
招商银行平均利率垫底,仅1.22%,这与招行活期存款占比高的存款结构显然关联甚重。同时,招行个人存款、个人定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年平均利率均高于2021年同期,为统计银行中唯一。
对于居民而言,存款利息下降显然不是好事。但从银行端考虑,其背后逻辑不难理解。
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吸存放贷”赚取利差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收益是贷款利息,成本是存款利息。受LPR利率的下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等因素影响,银行资产、特别是贷款收益率出现下降,净息差承压严重。
基于此,压降存款利息、降低负债成本便成为银行确保盈利能力稳定的必行之举。
邮储银行2022年年报业绩会上,其副行长张学文表示,邮储银行2023年将压降付息成本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认为今年息差能不能够稳住,关键因素就在于付息成本的压降。
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也表示,存款成本控制是今年营收、利润增长的重要内容。
从各行年报的战略展望也不难看出,“压降存款付息率”仍为2023年银行业的共同工作重点。这意味着,2023年,银行存款利率或将继续走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